調查報告 | 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與評價調查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在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與大力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與此同時,伴隨著“高中分流”“普職比大體相當”等話題所引發的公眾討論,職業教育存在的相關問題及其發展面臨的內憂外患也成為輿情關注的焦點。 因此,人民智庫開展了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與評價調查研究,以期匯聚公眾意見、凝聚集體智慧,更好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滿足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對職業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重要發現>> //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關注度較高,積極與消極情緒交織;就業機會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內容。 //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能、就業機會及企業合作被視為職業教育的突出優勢,職業教育的接受度逐步提升。 //就業前景不明朗、社會認知偏見普遍存在、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引發共情,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內憂外患:輿論環境不夠友好、辦學質量參差不齊、貫融機制尚待健全。 //公眾眼中理想的職業教育畫像:扎實的職業技能學習、通暢的培育聯動機制、持續的崗位供給機制、合理的社會回報與認可就。 //職業教育未來發展路徑: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進現代化與內涵式發展、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路徑、構建共建格局與實現教育公平。 <<更多精彩觀點>> //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關注度較高,積極與消極情緒交織;就業機會成為公眾對職業教育最為關注的內容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出臺,職業教育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公眾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逐漸提高。與此同時,由于公眾對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消極刻板印象,其綜合社會評價在某些領域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政策引發了起此彼伏的社會輿論,在“高考決定論”的主流話語籠罩下,面臨教育路徑選擇的學生與家長被深深裹挾其中。整體來看,政策利好與輿論發酵的雙重疊加,一方面使得職業教育的話題曝光率與關注度與日俱增;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眾對職業教育的復雜情緒和心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5.74%的受訪者關注職業教育的相關話題,其中54.87%的公眾表示非常關注。 就職業教育相關話題所引發的情緒來看,58.48%的公眾表示,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感到期待;另有36.82%的公眾在提及我國職業教育時,態度較為消極,其中21.84%的人感到擔憂,14.98%的人感到失望。進一步分析顯示,本人或親朋好友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受訪者對職業教育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態度;本人或親朋好友未曾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受訪者因認知距離,對職業教育態度更為消極。 近四成公眾認為,中國是世界上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被世界公認為制造業強國的德國(58.48%)位列第一,成為公眾眼中職業教育發展的標桿國家。超六成(63.72%)的公眾認為,我國可以在10年內完成對其職業教育水平的趕超,但也有一成(11.01%)的公眾態度較為消極,認為這個周期跨度至少需要20年。 就公眾對職業教育關注的內容來看,就業機會(73.65%)位居第一,其次分別是發展路徑、深造機會與掌握技能,占比均超過五成。學歷認證緊隨其后,但僅有超兩成的受訪者較為關注入學條件與課程內容。不難看出,公眾對職業教育的關注面具有明確的結果導向,教育結果較之于教育要素更為重要;而在諸多教育結果中,就業機會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決定性因素。這一點在對職業教育接受意愿的調查中得到印證,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當市場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時,會考慮讓孩子選擇職業教育。 ![]() 圖1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育要素比對評價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肩負著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重任。但于公眾而言,好就業、學到真本事是職業教育的價值所在,尤其伴隨當前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技能”“就業”等要素在公眾期待中的占比權重持續上升。調查結果顯示,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能、就業機會及企業合作被視為職業教育的突出優勢,四者貫穿教育要素、辦學條件與教育結果三個層面,彼此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即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主要內容,以產教融合方式,增強學生就業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對職業教育重大意義作出的深刻闡述。當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開始正視職業教育給予人生的另一種可能。超四成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孩子對某一領域有較為濃厚的鉆研興趣,他們愿意接受孩子選擇職業教育。一方面,興趣可以激發個人斗志并發展為人生志向,通過長久耕耘最終也能實現個人價值,教育類型在其中僅僅扮演了調節變量的角色;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因其細、專、實等特性,更能給予興趣明確的學生以專業、定向培養,引導其成為領域內的行家里手。因而,無論是從職業教育的優勢,還從對興趣的尊重出發,接受職業教育所帶來的“還不錯”的發展前景已然影響和改變了“高考決定論”的主導地位。 //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關注度較高,積極與消極情緒交織;就業機會成為公眾對職業教育最為關注的內容 隨著公眾對職業教育的接受意愿逐步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但同時發展客觀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也集中反映在公眾對職業教育的憂慮中。當被問及“您對接受職業教育有哪些擔心”時,社會認知偏見普遍存在、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引發共情,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職業教育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第一,輿論環境不夠友好。有超五成的受訪者認為,職業教育會導致“就業不理想,只能選擇較低層次的崗位”,其本身“不被社會認可,被歧視”。在教育結果的排列中,階層跨越與薪酬待遇分別位列倒數第一、第三位,可見“讀職業教育只能當底層工人”的思想已經形成刻板印象。當前,職業教育供給已實現了多元化發展,姑且不論任何職業均脫胎于當下產業結構發展,對社會正常運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現實價值來看,接受職業教育者也不應被簡單地概括為“產業鏈上的‘低端’存在”。職業教育既需要解決“工廠技工荒”問題,也需要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扭轉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現狀,聚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使命艱巨、意義重大。 從職業院校的內部來看,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仍然普遍存在,無論是老師的傳道授業,還是學生的學習訓練均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和傾向。盡管近年來公眾偏見逐漸被打破,但長期被視作普通教育托底的職業教育,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價值被遠遠低估。據調查結果顯示,仍有44.77%與32.67%的受訪者表示,只有當職業教育較普通教育具有明顯優勢,或者孩子成績不好、無能為力時,才會選擇讓孩子接受職業教育。可見,二元對立仍是公眾慣常沿用的評價尺度,依托于不同培養理念、方式、路徑所形成的兩種教育類型,本應各展其長,卻被強行相較,并賦予其社會“篩選”功能。但也應看到,這種偏見的形成與我國目前職業教育所執行的招生機制息息相關,職業教育很大一部分生源源自未能通過中考、高考進入高中、大學學府的學生,因此其“托底”色彩不言自明。兩種教育的教育要素相較而言,職業教育的招生機制遠滯后于普通教育;在十項教育要素的排行中,招生機制位列倒數第二位,成為公眾眼中職業教育表現欠佳的要素之一。46.57%的受訪者認為,職業教育門檻過低,招考對象良莠不齊。 第二,辦學質量參差不齊。據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50.54%與38.81%的受訪者認為,接受職業教育會導致“文化積累不夠,未來個人綜合競爭力喪失”,或者“學不到實際可用的知識與技能”。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就業,但當下職業教育服務就業的辦學質量依然受到公眾質疑。 從教育要素來看,公眾對職業教育的學業評價滿意度最低,認為其未能充分發揮“指揮棒”的價值功能。此外,激勵機制、課程體系、教育理念與師資隊伍分別位列倒數第三、四、五、六位。超五成的受訪者在言明職業教育現存的最大問題時,直指職業教育“教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制度標準”。就公眾普遍認可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而言,由于目前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客觀上造成了產教融合目標不明、院企合作層次較淺,形式大于內容等現實困境,一定程度上讓公眾失去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信心。 從教育結果來看,對于職業技能的掌握是公眾對職業教育最滿意的一項,在十項教育結果排列中位列第一;但同時不難看出,仍有部分公眾對學生是否能獲得一技之長抱有疑慮,其原因源于個人學習能力和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等多方面因素。且隨著就業崗位對個人綜合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公眾普遍意識到職業能力的鍛造既需要打磨個人技能基礎,還應兼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儲備。因此,職業教育“重專業技能教育,輕文化素質教育”的短板日漸得到重視。47.29%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文化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失衡”的問題。 第三,貫融機制尚待健全。超過三成的公眾認為,接受職業教育會導致“過早受限于某一專業局限,無法跟上時代發展”以及“缺乏繼續深造的機會”。目前,在許多國家出臺的文件中,均對實現教育縱向貫通、橫向融通作出了政策安排,但就現實施行而言,在體制機制方面,仍存在不少限制性因素。一方面,盡管多地已開始探索實踐中職貫通、中本貫通等培養模式,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實行的范圍和程度有限,暫未形成更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本科及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還需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學生選定職業教育類型、專業后很難再切換到其他賽道,加之目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很難實現互相認證、轉換,就未來發展而言存在一定的未知風險。 此外,由于職業教育側重技術技能培養,注重實操訓練,其與對應職業的關聯度較高。因此,專業所學內容是否具有持久性,是否會被時代淘汰,成為了職業教育潛藏的又一風險,且這種風險在貫融機制尚未健全時,會對學生就業造成較大影響。調查中,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擔心“伴隨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對應職業被取代或取消”。 除此之外,公眾對職業教育當前的相關政策環境也表示了憂慮。從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辦學條件對比來看,職業教育在政策法規、財政投入及社會支持方面均不及普通教育。在公眾看來,政府應持續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及投入力度,社會層面應不斷提高對職業教育的物資幫扶及情感擁護等,使職業教育發展獲得更多外部支撐力量。 近年來,我國就職業教育發展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意見。2020年,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制定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包括10個方面共27項任務,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向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新時代邁出奮進步伐。但從實踐層面來看,當前關于職業教育的規劃、環境型政策工具偏多、直接作用于職業教育供需雙側的政策工具偏少。調查中40.07%的受訪者表示,當“政策環境對職業教育發展有重大利好”時,會考慮讓孩子接受職業教育,但目前這一方面還有待加強。 ![]() 圖2 公眾對接受職業教育的擔心內容 //公眾眼中理想的職業教育畫像:扎實的職業技能學習、通暢的培育聯動機制、持續的崗位供給機制、合理的社會回報與認可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0月12日,《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擘畫了新藍圖,極大改善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輿論環境。近七成公眾表示,對我國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有信心,其中近四成(38.63%)的公眾表示非常有信心。 綜合來看,公眾眼中理想的職業教育發展狀態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一是扎實的職業技能學習。理想的職業教育應該以技術技能為核心,兼顧文化知識學習,不斷夯實職業競爭基礎。二是通暢的培育聯動機制。一方面,要推進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構建通暢的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三是持續的崗位供給機制。要確保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既要及時回應市場需求,也要具備前瞻性,讓教育探索走在現實發展前。四是合理的社會回報與認可。既要完善配套政策,提高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也要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輿論環境,多措并舉增強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獲得感、尊嚴感。 //職業教育未來發展路徑: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進現代化與內涵式發展、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構建共建格局與實現教育公平 面向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新征程,要牢固樹立“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發展信心,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推動實現公眾對職業教育的美好期許,促進職業教育服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一,強化宣傳,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應著力破除社會認知藩籬,“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與社會回報率”。一是深化對類型教育培養理念、社會價值的理解,扭轉“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樹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認知。二是轉變“輕視技能”的傲慢態度,開展立體化宣傳教育,加大對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學習,講好有關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故事,加快建設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三是積極推進薪酬待遇與技術技能水平掛鉤,加大政策供給,不斷提高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在就業、落戶、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待遇水平,讓職業技能人才與高等學歷人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砥礪創新,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內涵式發展。打鐵還需自身硬,職業教育要想獲得長足發展,還需要從自身出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水平,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調查中近五成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具體來看,一是構建科學評價體系。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以學生發展為導向,對照國家職業標準構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水平測試系統;修訂完善教學評價標準、教師發展評價標準等,以評價標準為牽引推動教育質量提升。二是加強課程體系建設。一方面,要立足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定位,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既要圍繞城市運行、康養護理、家政服務、學前教育等領域,培養大批適應民生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又要踐行服務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使命擔當,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材料、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一批新興專業。另一方面,要以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升為目標,建立支撐專業群、面向崗位群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兼顧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堂、文化課堂建設,使文化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均衡發展。三是完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立足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傳統優勢,積極實施引企入教,推進校企共建,使企業需求與培養方案及時相銜接;深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高技術技能人才雙向聘用機制,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專業性強的教師隊伍。除此之外,還有38.81%的受訪者認為,應“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1+X證書制度等,增強職業教育競爭力”。 第三,打破壁壘,完善職業教育出口縱向貫通橫向融通。有超五成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應重點“打破普職教育壁壘,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也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構建立交橋式的教育選擇路徑,幫助學生根據自身實情完成教育類型合理切換。具體來看,一是推進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縱向貫通,著力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發展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碩博教育,構建“中職—高職—職教本科—職教碩士—職教博士”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職業教育本碩、碩博一體培養。二是擴大職普貫通培養規模,持續推進“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和“高職—應用型本科‘3+2’貫通培養”,擴大“中職—高職—本科‘3+2+2’貫通培養”。三是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探索開展高中及此后階段普職教育融通工作試點,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大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構建不同類型教育之間學習成果互認互轉機制。四是開展中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面向普通中小學生開設勞動和職業教育課程,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興趣與職業規劃意識。 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無法一蹴而就,自然也不能依靠單槍匹馬就順利完成。目前,廣泛凝聚共識共智,激發多主體創業熱情,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已成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超四成的受訪者認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必須“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職業教育協同治理格局”,充分發揮各主體稟賦優勢,擘畫職業教育發展新篇章。 另外,35.02%的受訪者表示,“推動職業教育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確保教育公平”也應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攸關無數學生成才立業。職業教育發展應統籌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需要與不同地區教育水平實際發展情況,堅持因地制宜、因域而異,持續優化區域資源配置,確保職業教育發展的普惠性與多元性,以“精準灌溉”確保教育公平穩步推進。 來源:人民智庫微信公眾號 *聲明:本文系轉載,是用于學習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錯誤或侵害權利人權益,請留言,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